MENU

【母亲节特别报道】妈妈青椒

编者的话:

母爱至深,师恩至重。能把这两种人世间最崇高的情感集于一身并且融汇升华的,唯有“妈妈教师”。因为是母亲,所以能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爱、去教育;因为是老师,所以会全力以赴地答疑解惑、言传身教。

在她们中间,青年女教师被称为“妈妈青椒”。这个称呼恰如其分:“青”是因为她们年华正好、敢想敢为,“椒”是因为她们热情似火、“辣”味十足。今天是母亲节,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特别策划了一组以“妈妈青椒”为主角的报道,展现她们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温柔的力量

——记官网教师闫冬梅、丁岩、郭乃珠

 

“性侵、校园暴力、拐卖”这一类的字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纵然会为此唏嘘感叹,但一段时间便抛之脑后。然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试图通过“赋权式”的教育方法,赋予孩子保护自己的能力,让这类犯罪事件在源头上得到遏止。丁岩、闫冬梅、郭乃珠,这三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的青年教师,便是这支队伍中的成员。

她们并不是儿童安全教育方面的专家,却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投身于儿童安全教育的涓涓细流中,并用所思所得滋养幼小的心灵。

 

如水如石,刚柔并济

“2015年夏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快乐小桃子活动’的家长群里看到了‘防性侵’这个课程筹建的信息,觉得很有意义,就报名参加了。”经过课程培训和试讲,闫冬梅成为了志愿者讲师。这个全国性的儿童安全“五防”(防性侵、防校园暴力、防意外、防拐卖、防伤害)课程项目由著名公益人士邓飞发起,我国爱德基金会旗下的儿童安全基金管理。

2016年11月,项目正式开课,上课地点为外文书店、长春市图书馆以及一些指定社区。“我们公益授课的队伍来自各行各业,共同目的就是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在大学课堂里谨慎严肃的老师,因为内心对儿童的喜爱与对公益的热情,变得愈加柔情似水。

 

 

 

加入公益事业对于郭乃珠来说并非偶然,给孩子营造一个书香氛围的想法一直萦绕在她心头,只是苦于没有好的机会。“一开始我经常在小区给我的孩子讲故事,后来围过来听的孩子越来越多。我就想能不能在社区固定一个时间、地点,让孩子们都能听故事。”

郭乃珠与丁岩得知闫冬梅老师正在做的这个公益项目后,三人一拍即合,成为积极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郭老师认识到,孩子的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为此,她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儿童安全课程项目讲授的旅途。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容,郭乃珠守护小天使的决心也更加坚定了。

随着课程的深入与经验累积,三位老师有了新的规划和打算。性侵和校园暴力作为儿童安全隐患极为重要的两部分,在经济困难、观念落后的农村,很难实现普及。“我们希望授课地点能够遍布农村甚至更贫困的地方,这也是我们现在努力的方向。”在与这些敏感话题打交道的过程中,她们不惧他人的目光和前行的阻力,在维护孩子们的切身利益上,不动摇、不退缩。

 

公益是心灵的满足

公益是什么?是筹集善款、募捐衣物等物质上的帮助,是在雷锋日一拥而上地去敬老院活动,还是成群结队地到孤儿院对孩子嘘寒问暖,却忽视他们心中强烈的落差感?也许,这些便是我们目前很多公益的现状。但自从加入公益志愿者的队伍,三位老师对公益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体会。

“公益不是你想干什么,愿意干什么,而是别人需要什么。公益更不应该过分地宣传和曝光,这样会变成一种商业化的形式。”闫冬梅说。

不忘初心,矢志前行。随着她们的努力,渐渐有家长邀请她们去讲课。尽管课程进校园的过程磕磕绊绊,但她们依然全力以赴地推广。“毕竟是一个公益组织,学校对于课程有没有必要开展、是不是该进校园也是持观望的态度。特别是话题的敏感性,让孩子和家长们怎么来接受,也得认真考虑。”闫冬梅解释道。

尽管参加公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只要能为保护孩子们做一些事,她们就认为非常值得。说到这,丁岩的眼睛有些湿润了:“上完一节课,嗓子都哑了,但看到那么多孩子的笑脸,当他们围在我身边问这问那的时候,心里就有一种莫大的满足。那种心灵的充盈是多少物质都换不来的。”

 

人,得有情怀

在课程项目中,老师会借助有趣的游戏不断地和孩子们互动,孩子们不仅仅乐于倾听,还做起了自己的“小主人”,开始在生活中做到主动对危险说不。“有的孩子觉得去幼儿园没有安全感,我们就建议他在妈妈的手上亲一下,通过这个动作‘获得力量’。果然,一个小女孩没过几天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这份成果让我们很开心,也很有成就感。”郭乃珠的话语间溢满自豪。对此,丁岩同样深有感触:“因为做公益,自己的胸怀打开了,视野也开阔了。把一种平和、感恩的心态带到日常授课中,不仅是对待调皮的学生更有耐心,更能宽容地对待生活中其他人。”做公益得到的不是现实的物质,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正如闫冬梅说的“人可以不懂高深的道理,但不能没有情怀。”

“现在大学生做公益最缺的就是恒心,很多人都是3分钟热度。没时间不是阻止迈开步伐的理由,你要主动走出去,不论是做公益,还是其他事情,坚持下来,对自己的成长都有很大的作用。”

三位老师在校不仅是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师,也都各自担任大一一个班的班主任。在她们鼓励式的教学理念下,很多新生在经过一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系统学习后就拿到了国家二级计算机证书。丁老师更说:“只要用爱来对待每一个稚嫩的学生,不论学生自己,还是老师,都一定会有收获。”

一个人的青春能有多长,也许年龄的增长和体态的变化都会给我们答案。但不论怎样,真正的青春,是心的跃动,它永远不会老去。丁岩、闫冬梅、郭乃珠三位老师所展现的,就是一颗颗青春永驻的心。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师者,当如此,让这一股温柔的力量,时刻迸发。 

 

最享受教书育人的过程

——记理学院教师王姝娜

 

千雕万琢方出美玉。初见王姝娜老师时,她正在雕琢她的一块璞玉:

“这个函数怎么解?你在黑板上写出来。”

“求导过程是什么?我上课讲过,再仔细想想。”

……

天色渐暗,在学校东区三教712教室,王姝娜正在为一名学生做辅导。讲台上,飘散着热气与香味的“口粮”静静地躺在那里,这是她的晚饭。“搞定”了这个同学之后,王姝娜匆匆吃了口饭,便继续赶往下一个课堂。对于崇尚自主学习的大学校园而言,这样“补习”实在难得一见,引来很多路人好奇地探头观望。

王姝娜,是理学院的一名80后教师,同时也是一个5岁孩子的妈妈。面对着事业、家庭的双重责任,她非但没有抱怨“压力山大”,还将一颗饱含母爱的心,用姐姐般的关爱方式传递给学生,用热情点燃了智慧、照亮了课堂。

“研究数学的其实不是很会表达。”这是她对自己的评价。但一说起自己讲授的课程,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一只虫子在一条橡皮绳上爬,一秒钟只能爬一厘米,而橡皮绳一秒钟会增加一倍的长度,那么它能不能爬到终点呢?这个问题要用调和函数来解决。” 王姝娜神采飞扬地向我们“炫耀”数学的魅力。在学生魏相宇的印象中,“娜姐”上课永远都充满激情,“很有吸引力,想不认真听都很难。”

课堂上的“娜姐”总有些柔中带刚的意味,既有授课时的活力四射,又有恨铁不成钢时的辞严厉色。她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每个学生都能不断进步,所以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对于教学,她有自己的态度:“必须得愿意付出、能吃辛苦。”在PPT流行的当下,她坚持使用板书教学。“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使用板书,学生可以看到一步步解题过程,自己辛苦一些,却能使学生理解得更透彻。”

 

 

 

王姝娜教的班级有一个学生上学期没能通过考试,于是她不仅私下找到这个学生谈心,还在课堂上给他穿起了“小鞋”。“上课发现他坐在后面我就故意多往后面走,做习题的时候也会站在他旁边督促。”正是因为这样的责任心,让她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可,收获了实在、质朴的师生情谊。方文诚笑着告诉记者,自己一定让不少老师“头疼”,因为勤学好问的他常常会在下课后缠着老师不放。遇到王姝娜之后,方文诚如同遇到了“伯乐”:“特别有耐心,总是有问必答。很愿意跟娜姐分享我的一些想法,有的时候发现好书也会拿给她看。”而在王姝娜看来,老师和学生本来就是应该互相促进、共同学习的,只有“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才是真正的为师之道。

转眼间,王姝娜已工作了整整8年。“因为热爱大学校园,所以选择和大学生们在一起。”其实,在她心里,自己也始终是一个年轻活泼的大学生。“学生们都叫我娜姐。”她微笑中带着满足:“时间能够改变人的容颜,但不能磨灭朝气蓬勃的心。”

对于王姝娜来说,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才是永葆年轻的秘诀。“我的阅历不够丰富,案例积累得也不多,所以一有空就上网找一些名师的视频学习。”对于自我提升这件事,她显得如饥似渴,“经常和其他老师沟通,没事就找学生聊一聊。” 在同事眼中,“小王”实实在在地将自己的大好时光奉献给了工作,她这么做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让课堂更加生动,更有吸引力。”

“我也曾是一名学生,知道老师对学生的重要性。”习惯了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她,自从当了老师就从没有松过劲儿。“一周30多学时,早上7点多出门,有时晚上10点才能回去。好多时候并不是讲完课就完事了,还有作业要拿回去批改。虽然累,但我真的特别喜欢这份工作!”王姝娜说,最享受的就是教书育人的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培养学生对数学、对学习的热爱。

一个人对待工作如此之拼,难免会让身边的亲人跟着受累。王姝娜坦言,自己对于家人深感愧疚:“儿子还在上幼儿园,正是需要人陪的时候。平常我工作很忙,爱人还在外地,只能是父母帮忙带着,对孩子和父母都挺不公平的。”前不久,忙了整整一天的王姝娜,累得回家就坐到沙发上不想动,儿子主动过来给她捶背。这一举动让她倍觉惊喜、十分感动,一下子抱过儿子,忍不住流下泪水。王姝娜哽咽地说,自己错过了孩子太多的成长瞬间,所以现在“遇到没有选修课的周末,最愿意做的就是陪儿子玩”,那也是自己“最放松、最幸福的时候”。

“我希望儿子能从我的身上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准则。”王姝娜说,做老师、当妈妈都是她人生中最珍视的财富,就算遇到更多的困难,她依然会努力扮演好妈妈和老师的角色,用自己的热情和奉献点亮校园。

 

宽容大爱助力“自由”成才

——记外国语学院教师迟韧

 

80后,爱运动、爱旅游,学生眼中的“迟姐”总是那样活力四射,“混迹学生圈的老师”更是她不折不扣的标签。

这位与学生亦师亦友、“打成一片”的老师,名叫迟韧,是外国语学院公共外语教师。

刚从大学毕业的迟韧,从事的并不是教师这一职业。几经辗转,她才最终找到了“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做一名大学老师。“对于大学生而言,4年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些‘天之骄子’的未来走向。这种‘影响一批人,成就一批人’的工作,让我觉得很神圣、很有成就感。”说起自己的职业生涯,她至今仍为来校任教的选择感到高兴。

大学校园是城市中最富有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舞台,身处其中的迟韧不断地收获感悟:“培养人才跟制造产品不是一回事,必须得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与其不停地灌输知识,不如让他们找到学习的意义、乐趣,主动去学习。”自律与自由是迟韧一直秉持的教育理念,她不赞同大篇章地讲述知识,而是专注于提高课堂的生命力——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我总会在大学的第一堂课上问,为什么上大学,但得到的却是千篇一律的答案,大多数同学都把大学当成了一个跳板,一块求职的敲门砖,鲜有人能理解读大学的真正意义。”迟韧提到了自己对于教育的观点: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作为老师,不能逼学生去做自己不喜欢或不擅长的事情。打破思维惯例,让每个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有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学生,“就像我们总想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对,但是哪有那么多是非对错让我们去准确地分辨?从某种意义上说,瞄准方向比蒙眼狂奔更重要,做对的事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

 

 

 

工作和家庭难免产生冲突。迟韧灵活运用了一种名为爱的“分身术”,在工作的基础上兼顾孩子的成长。虽然她没有重男轻女的旧思想,但她还是很庆幸自己生了个男孩,因为“男孩,独立一点比较好”,所以她“不会在管孩子方面花太多时间,工作起来也就更能放得开手脚。”当然,这不意味着她会对孩子放任自流。“沟通是很必要的,我会经常抽时间跟孩子谈心,彼此透过对方的视角去审视这个世界,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 迟韧说,“尽管没办法时刻陪伴,却可以不断地给予彼此力量。”

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学生,在迟韧看来,包容都是最富有爱意的教育方式。在所有人眼中,迟韧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浑身上下透着一种独立、向上的精神。“严苛的批评和指责只会让他们忌惮、反感,长期生活在‘受指责’的环境下,要么缺乏独立意识,要么叛逆不羁。” 迟韧认为,给予学生充分的包容和肯定,会让他们变得更有进取心、更容易成功。“我希望我们都生活在轻松快乐之中。”她微笑着说。

讲到包容,迟韧还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小事。每当接触一些新同学时,她发现“他们见到老师会绕路躲开,或者眼神游离到其他地方装作没看到”。迟韧相信,学生是因为陌生而害羞才这么做的,于是,她总是主动跟他们打招呼。在她的带动下,学生们很快就变得彬彬有礼,“离得很远就会大声问好”。“我觉得身教的效果大于言传,行动的力量总是要超过说教。”迟韧认为:“这样的事情看似很小,却往往能让学生从根本上受益。”

春去秋来,迟韧培养兴趣、尊重个性的育人理念,影响着一届又一届学子。就像她的学生所说:“尽管生活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迟姐传递给我们的治学精神和生活态度,将成为一抹永恒的光,照耀着我们走出低谷。”

 

(供稿: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撰稿:董逸楠 刘榕夫 魏相宇 杨介岳 蒋萍   审核:于英焕)